复习三个月跨考文学,初试第一经验分享

Tips:

1、本文针对跨专业考生(尤其是跨考文科专业)的跨考心态、复习方法以详细介绍。请本专业已经形成独立学习方法的考生适当借鉴专业课部分。

2、本文详细介绍专业课,简略介绍公共课。

3、关于复习时间三个月,并不是鸡汤。因为每个学科有自己的方法,且考研本身即“选择大于努力”。最有效的方法是结合自身优势,并尽快适应目标专业。因此三个月是跨考的最低限度。

01自我介绍以及情况说明

作者为应届二本工科考生,跨考至本省一本双非古代文学。算是跨度比较大的。目标专业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一,业务课一(文学理论),业务课二(中外文学史)。复习时间为.9.18-.12.20。(因为目标院校9.18出的大纲)

大学期间英语属于荒废状态,四级大三飘过,六级至今未过。对于目标专业课没有基础,唯一相关的就是保持了比较高效的阅读能力。备考期间学校安排上课到十月中,此期间复习时间大概每天6小时。十月中旬后进入全力备考状态,此期间复习时间大概每天9小时。

初试成绩:政治75,英语一70,业务课一,业务课二。

02备考篇

英语一

英语这个东西哦,虽然不拉分,但是会卡掉一批人。像我报考的文学专业,英语分数线是55。有很多小伙伴专业课非常高,但是英语卡掉了,就很可惜。所以还请大家多下功夫。

(1)单词每天都要背。

重要顺序真题单词大于核心单词大于大纲。真题单词可以分块背。比如阅读里的单词放在一起,完型里的单词放在一起,翻译里的单词放在一起。

(2)-年的阅读逐句翻译,-年的真题用作模拟。

第一遍做阅读时不要做题,就只逐句翻译,背生词。当你把10年到17年翻译一遍的时候,其实文章具体内容你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开始做第二遍,第二遍文章和题都要做,可以先不考虑时间,保证准确性。慢慢地提速,最后掐表做。

做完之后对答案,尽力和出题人的思路贴合。因为英语一的阅读选项往往是最佳选项,可能其他选项也是对的,但不是最佳的,这个时候摸清出题人的思路就很必要。

第三遍刷题时,不要再纠结于对错啦,因为你已经做过两遍,答案差不多记住了。此时你要做的是能够概括文章每一段的大意,并分析他们的内在逻辑。

比如第一段介绍一个现象,第二段开始说这个现象带来的不好的影响,第三段话锋一转,提到了他的好处,这个就是欲扬先抑,作者最终还是要扬的,感情要把握对,题才能作对。

(3)小三科(完型+新题型+翻译)11月开始就可以。

因为这一部分有点奇妙,它不是像阅读一样练习就一定能得分的东西,所以不需要开始的太早。尤其是完型近几年有简单的趋势,建议大家不要放弃。

(4)作文部分一般是靠模板的。

因为英语考研时间非常紧迫,很多同学是将答完卷的状态,基本没有时间让你去慢慢发挥。在考场上留给作文的时间大概30-45分钟左右为宜。建议11月中旬开始整理作文模板,12月开始每天套用一篇。

作答顺序:作文,阅读,新题型,翻译,完型。

(5)避雷

如果你是暑假后才开始复习,那么建议你不要看单词视频了,直接背。作文模板如果想自己整理,请尽早开始。即使是买的模板,也不要完全去照抄,主题词和话题词是一定要背的,镶嵌在模板里,才能贴合作文主题,减少模板痕迹。英语不需要模拟题,不需要模拟题,不需要模拟题。真题研究明白足够了。

政治

政治这个学科基本大家分都差不多。尤其是大题,全国考生都在背肖4,大家写的差不多。选择分决定着总分,多选分决定选择分,还是要多看多选题。

(1)建议

如果你有一定基础(比如高中学过,大学听过,近代史不错),11月开始就可以啦。如果你没啥基础(纯理科、工科生,没啥政治储备),10月开始稳稳的。

(2)避雷

我知道有很多人推肖爷爷全家桶,但是那两本大厚书(精讲精练)真的没啥用。不如后期买一本风中劲草或者背诵手册。

小伙伴们一般比较担心时政部分,因为时政到后期(考前一两周)才会出最终版嘛,这时候大家心态比较焦灼。其实完全没必要,也不需要看时政的视频,就在刷题时重点记忆一下就好,小白上也会有总结,睡前看一下就好了。

专业课

专业课是最拉分的科目,在复试名单上你会发现大家的政治英语也就那么多,但是专业课真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而且专业课评分很迷的,像文学这种,他很多时候只有一个参考答案,那么高分为啥是高分呢?无非是论点新颖,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想要做到这点,就要在复习时用逻辑梳理零散知识,把看似混乱的知识点连接在一起,在答题时融会贯通。这样老师会觉得你把知识吃透了,学明白了,而不是单纯地靠背题得分,分数自然就高了。

1.资料

最佳选择是从学姐学长那里买来的资料,包括真题和目标院校的期末考试题以及学长学姐的笔记考纲上面的参考书网课,网络上整理的习题集

2.复习方法

(1)阅读中抓重点

文科类的书有很多很多,我们在复习中不可能做到一字不落地背诵和记忆,这就需要大家有抓重点信息的能力。该如何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考点?

在确定目标院校的参考教材后,首先要对该教材进行了解,尤其是编写习惯。仍以文学史教材为例,大多数院校选用袁版,另有游国恩版,南开版等等。袁版的文学史是由在各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大学教授编写而成,因此各个部分叙述习惯,叙述风格有很大不同,可谓多而杂。

各个章节的篇幅也并不是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排布,因此在复习中,文学史教材只能作为复习参考书而不是最终资料。相反,南开版的文学史体制非常考究,大致可以根据篇幅确定该章节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拿到参考书后进行分析判断是有必要的。

以下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先秦部分为例,教大家如何快速阅读教材。首先翻开目录,我们发现本章由绪论和一至五章组成。显然绪论部分为最次点,只需要浏览标题及小标题,了解该时期大致时代背景即可。

接下来分析一至五章。参考各个院校真题以及复习题不难发现,第一章神话部分几乎没有考题。因此将神话部分列为次重点,通读浏览大标题和小标题,通读即可。

接下来看第二章诗经部分。诗经部分有四个大标题,第一节是《诗经》的由来,第二节是其内容,第三节是其艺术特点,第四节是其影响。阅读时应以二三章为重点,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一章为最次重点。因为对于《诗经》这样一部文学著作,其内容和艺术是不可忽视的,而且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他必然会对后世产生影响。

相对于上述知识,他的编订过程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没有简答题和论述题会越过庞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