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式英语“Chinglish”,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甚至还能随口来上两句。
什么“Giveyousomecolorseesee.”、“Youcanyouup,nocannobb.”……
还有各种关于Chinglish评级的段子:
Chinglish二级水准——
Chinglish四级水准——
Chinglish六级水准——
Chinglish十级水准——
Chinglish发展到现在,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而且好像都对这种文字游戏喜闻乐见。
对于这些大家心知肚明,明显是用于娱乐而创造出来的Chinglish,可以说是我们部分幽默感和娱乐精神的体现。
我们现在提到“中式英语”一般想到的也是这类语句或者是带着中国口音的英语,这些都无伤大雅。
但是外国人眼中,“中式英语”代表的意思却并不显得这么“友好”了。Chinglish可能更代表着从拼写到语法的错误百出,是“低水平”英语能力的体现。
这也无可厚非。在过去,在某些方面,我们确实没有做好或者说做得还不够好,像是我们在公共场合标识的翻译上。
公共场合标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留学生、外国游客、参加国际赛事的选手……只要他们会去到街上,就必然会依靠这些标识的译文。
我们在公共场合标识的翻译上又做得怎么样呢?
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前夕。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就曾对此展开直白地批评:
“漫步在北京这座拥有万人口的城市,我们会看到各种鲜艳的T恤和上面印着的神经错乱的英语,从语法到拼写到整段的胡说八道,真是错误百出。”
美国CBS网站也语带戏谑地称,北京大多数人英语能力停留在“低水平”。
而去年的12月,英国的《太阳报》也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很客观地报导了中国正积极为年冬奥会做准备,删除和修改公共场合的译文错误。
他们在报纸上贴出了一些有明显翻译错误的标识:
“残疾人厕所”被翻译成“deformed(畸形人)toilet”;“民族园”成了“racist(种族主义)park”;“超市出口”变成了国际范十足的“supermarketexport(输出、(货物)出口)”……
这份报导中,贴出了10张翻译错误的标识图片,小编翻看着都觉得尴尬到脸酸,不知道他们作为英语母语人群又会作何感想……
规范公共场合的标识翻译刻不容缓。其实,政府在外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