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那么努力了,却连人家的起点都够不着。”相信不少体制内干部一定听说过类似的话。这其实揭露了一种现实,天花板到处都有,并不会因为端着铁饭碗就获得了晋升特权。相比之下,公务员晋升的条条框框更多,隐形的天花板随处可见。
◎不同层级的天花板脱离层级谈天花板无异于告诉别人水喝多了会死人。不同层级的存在,决定了身处这一体系的人群面临着不同的级别限制。
▲乡镇。普通一点的,一个乡镇也就二三十个公务员编制,领导占去了1/,剩下的清一色的科员。能做到科级领导干部,已经是当地的领导班子成员了。
▲县级。正科级,县中层干部的标配,人们口中常提到的县XX局局长就属于这个级别。可不要小瞧了人家,这在当地一般不会超过人,可谓是相当厉害的角色了。僧多粥少,注定了正科是大多数人的职业天花板。有多少副科级干部在各大职能局和乡镇副职间兜兜转转依然在原地踏步,要是一不小心解决个二级主任科员绝对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市级。在普通地级市,正处级为市管中层干部,一般由市直党政机关正职、人大和政协中层正职、下属区县四套领导班子正职和市属事业单位、国企正职等组成,总人数在00人上下,影视剧里的县太爷就属于这个级别。中国的政治体制属于县处级干部体制,除了外交军事等特殊权力,都依靠这个层级的干部去贯彻落实,这些干部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省级。随着层级的升高,省直机关干部的职业空间进一步放大,一级至四级主任科员不设比例,一级至四级调研员的职位数量达到了45%,一二级巡视员的职数也可以按照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5%配备。换句话说,只要这辈子勤勤恳恳不犯错误,大多数人是可以一二级调研员级别上退休的,这在市县级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所以,厅级是这个层级干部的天花板。
◎是否重要不能简单看级别既然天花板这么明显,是不是意味着同级别的干部在不同层级发挥的作用一致呢?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省直委、办、局的四级调研员只是享受了副处级干部的级别待遇,但实际干的工作和普通科员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一个处通常只有4、5个人,除去一个处长、一个副处长,剩下的都是兵。但是在县里就不一样了,能上到这个级别的干部,已经跻身县级领导干部行列,要不是核心部门(大镇)的主官高配的,就是干了十几年的局长、书记后才给解决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同样的,假设省直的厅长下放到地方担任市委书记或市长,在组织眼里属于同级别重用,不仅位置更重要了,掌握的权力也更大,未来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扩宽了。
◎要放弃往上走的机会吗俗话说,能去市里不留县上,能去省里绝不待在市上。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句话绝对没错,越早去到对个人的发展越好。但是如果你的年纪过了某个级别对应的隐形线,就要认真考虑自己想要什么了。譬如说,你在县里担任某局局长年龄刚过了40岁,突然有一天有机会去市局做科长,想必大多数局长们都会拒绝这一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