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大道留学丨全程DIY,他拿下6个of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www.yushiels.com/npxbb/npxlf/1603.html
和Jason聊起他的申请之路,我惊讶于他的首次DIY申请竟然像个“老司机”,自己的求职目标、职业理想、专业匹配、时间安排,他都仔细规划过;更让人吃惊的是,他除了拿下美国两万五千刀的奖学金外,还拿下了伦敦政经学院的一万英镑奖学金!要知道,英国大学申请奖学金还是很有难度的,真是让人膜拜呐!导师故事Jason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英语录取院校及专业: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数据分析杜克大学分析型政治经济学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MPP康奈尔大学公共管理MPA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政治经济学在大一结束的时候,我在剑桥大学参加了一次暑期学校的活动。当时有几位学长学姐捎着我在剑河划船(punting),水很清、天很蓝,眺望国王学院大片的草坪和白色的庭院,那种体验特别幸福。在那里,我有过和西班牙同学讨论加泰罗尼亚的公投、和波兰妹子讨论Networking、和美国阿姨一起散步聊美国的就业问题。那时离我高中毕业只有一年,刚毕业时我的英语水平连四级都达不到。我决没料想自己会在剑桥有这样的体验,当时萌生了一个很纯粹的想法要出国去读书。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是年8月中旬,我与很多其它国外高校的几位朋友以及北外师兄师姐有过数十次长谈。我那时看到很多同龄人的履历,产生了一种巨大的peerpressure。年的9月开始,一连几周我都在断断续续的失眠中渡过。我常想我自己到毕业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本科的知识能不能让我有足够竞争力?五年后我在哪里?十年后呢?在那个假期,我还从和同学的交流中听到了好多从来没了解的大牛公司和研究生项目,于是我把普华永道、波士顿咨询公司、标准普尔、摩根大通这几家公司,以及芝加哥大学MPP、UCLAAppliedEcon、杜克大学MAPE等一些硕士项目都记到TargetList中,以期有朝一日能踏入这些企业或是学校。不过现实的问题来了,我自身的竞争力能不能达到这样的一种期待?我那时候想到,如果我通过本科和硕士学习,实现国关+英语+金融/商科这样三个专业的复合,会不会找到自己一个综合的竞争优势?其实,一切在那时才刚刚开始,摆在我面前的道路还有很多,比如外交部遴选、考研保研、本科就业,权衡再三之后,我很快把其它几个选项都否决了。我判断国外的硕士学习会让我在专业背景上有一个更大的转向,我可以去补充金融、经济、数学这些在国际关系专业中学不到的问题。此外借助在国外的学习,真正让自己具备一种国际视野与全球平台。这些想法也得到了许多国关和专英老师的肯定,而他们更是帮助我去联系学长学姐,或是梳理我的思路。想清楚之后,就是一步一步准备了。期间对我影响最大一次经历是大三上学期在UCLA的交换。到美国后我觉得可居可游,日臻佳境,对一切都是那样好奇。UCLA的校园总是洒满光芒的,在这里读书的幸福难以言表。我结识了不少厉害的同学,相当多是PhD学生,他们和我分享博士生活的感触与体验。我发觉到自己以商科为申请目标或许仍然是基于功利动机,我觉得人最终还是需要遵从本心。直到那时,我才真正把方向调整为政治经济学、MPP等深深感兴趣的社科领域,还埋下了在美国攻读博士的想法。取长补短,一步一个脚印北外语言学习让我们很早接触外国的文化和教学,语言学习时间也更长,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应试水平更强。事实上,其他学校出国学生标化成绩并不低,甚至更好。而短板则是量化课程不足。美国对Quant背景要求很高,高数、统计、概率论、计量、Python/R、宏微观等最好都报上并且拿到90+。这方面我们只有国商开课,可以到他们的教务处来申请,我在UCLA交换的时候也修了不少定量。但在本科语言学习期间对对象国社会文化方面知识,对交流沟通、文书润色等方面大有帮助。比如说我们会学一些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东西,甚至会接触一些有关宗教、信仰的内容,在写文书的时候,不管是构思还是写东西的收尾,我们都会显得不那么中规中矩。大二我就开始了具体的操作准备。大一开始考了2次雅思,暑假参加了剑桥的夏校,为出国申请做了最初铺垫。大二时先后做了2份实习,普华永道和埃森哲;第二学期中间准备出国交换材料和托福考试。大三有一学期在UCLA学习,成功拿到了2封推荐信;回国后我跑到社科院,找到了一位很Cool的金融学大牛去做助研,假期在世界经济论坛做了本科阶段最后一次实习。到了18年秋,大四上学期,主要是刷托福和GRE分数,到了10月、11月的时候主要在准备申请材料,尤其是写文书。因为美国不同的学校对文书的要求很不同,所以不能套用一个模板。我一共申请了8个学校,于是就写了8份文书。时间与压力,如何应对?对于我的大学四年,我规划地很清晰。自己画了一张表格。把横轴设为时间,一年分成上学期、寒假、下学期、暑假4个阶段,这样本科4年就是16个阶段;纵轴是4个板块:学业(GPA、量化课程与海外交换)、实习(3-4份)、科研(1-2份)、其它(标化考试、志愿),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矩阵。规划一下自己大学要做哪些事情,往表格里分别填充即可。专业课成绩是每个阶段都要全力投入。大一可以参加海外志愿、暑期项目;大二开启第一份实习;大三暑期要有份高质量的实习;学期间可以做科研等。自己要大致估算一下,在每一阶段,精力的上限能承担几件事情,把握好自己节奏。申请这场“战役”更需要良好的心态,要学会交流与自我调适。不要轻易动怒或丧气,寻求和朋友、父母、老师去交流,把压力讲出来,在沟通中化解而不是转嫁压力。同时要清楚,众生皆苦,大家都很累,压力没有才是不正常的,但最后都能克服。offer到来的时候,开心一下,然后会继续苦逼地纠结选校。大学生活必然是悲欣交集的,焦虑、压力和惊喜是无限的,要学会自己调适,风物长宜放眼量。另外,读书也能很好的平复心情。在最焦虑的时候,我总是能想起以前偶然读到的北大教授朱孝远写下的一段话,“我深深希望,能用一种健康、理韵、坦然、大器的天性,来把生命变成一条像光一样闪烁的河流,途经的一切均被它照亮。”加入棕榈,授人以渔亲身体验了这一路的酸甜苦辣,更想把自己的感触与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对于即将面临申请季的小伙伴们,我想说两点最重要的建议:交流与信息对称。很多问题自己是想不出来的,必须要有前人的信息。有些时候你可能拿不准方向,通过和学长学姐沟通,即便他们的路径与你的想法不一样,你也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经验和教训。例如对于国内读研,你要估算一下考试的难度、备考习题和准备周期,以及保研的可能性,乃至是一些需要通过申请的项目。对于出国,你要知道学费、项目质量、申请难度和痛点,是否适合自己等等;对于就业,那首先要看看标准的、全球通用的简历格式是怎么写的,求职信要不要附上,什么领域的实习经历与求职方向匹配,需要提高的计算机技能和语言能力等等。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叮嘱,遵从初心。不论是物质条件、社会地位还是其它种种,都不能影响到你内心深处真正的方向。我们现在动辄讲投行、律所、咨询、互联网公司,其实这还是一种高烈度竞争、社会分化背景下的浮躁反应。确实这些地方能够在一开始给出可观的薪水,但是如果我们以更大的格局来看问题,会发现这世界上很多道路都是无限光明的,现实的回馈也非常丰厚。这些路从未与某些特定的行业或市场相关,一个人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到达他理想的高度。—END—“特别鸣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会黄宇霖、黄贤和高琳卿同学的采访工作以及撰稿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32.html